按照严格的镜头成像原理来梳理,当镜头拍摄被摄体精准聚焦的时候,展示出来的只有被摄体的一个平面是清楚聚焦的,在它的前面和后面,还有一段可以接受的较为清晰的范围。这个范围,在摄影上叫做“景深”。前景能形成清晰影像的范围,叫做浅景深,后景能形成清晰影像的范围叫做后景深。前后景深的边界到镜头的距离,称为景深前界与景深后界。
在实际的拍摄中,被摄画面可以看作是由无数点组成的,在镜头对焦平面上的点,可以清晰聚焦。不在焦平面上的点,它形成的影像而是比较模糊的圈。景深范围之外的景物,由于在影像上形成的模糊圈过大,显得就不够清晰,这也是为什么同一画面会出现虚实效果。
控制景深大小
在摄影创作中,结合摄影主题需要控制景深的大小。摄影创作效果的落实,由人眼的看到照相机的取舍,再到情感的赋予,其中需要被摄图像之间各个元素的配合。如果被摄画面背景上的景物杂乱,会影响观者的视线,就需要想办法缩小景深,使被摄主体醒目。如果想使画面上远近景物尽可能的都清晰展现,就应该想办法的扩大景深。
景深对于拍摄效果主要有两个影响,一个是让画面背景或清晰虚化模糊,这是拍摄特写时较为常用到的,特别是人像拍摄,这是浅景深带来的背景虚化效果;另一个是让画面元素都清晰呈现,在拍摄风光、集体照等场景最为常用,这是大景深带来的背景清晰效果。
在光圈恒定、被摄物体在取景框内大小恒定的前 提下,焦距与景深成反比关系,即焦距越长,景深越浅,反之亦然。当焦距越长时,成像的前虚后实(即浅景深)效果会越明显,被摄物清晰但周围环境模糊;当焦距越短时,成像的前虚后实(即深景深)效果会越小,被摄物与周围环境清晰度接近。
影像景深大小的因素
光圈大小、镜头焦距、物体的拍摄距离都会影响景深的大小,摄影者可以结合实际的拍摄情况及设备的选用,进行景深的控制。
1、光圈大小。光圈对景深的影像尤为明显。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2、镜头焦距。镜头的焦距越短,景深越大;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3、物体的拍摄距离。显而易见,物体的拍摄距离越远,景深越大;物体的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在实际的摄影创作中,摄影者结合画面主题进行造型,想要获得小景深,可以采用大光圈、长焦距镜头,靠近拍摄的方法;想要获得小景深,可以尽量使用小光圈、短焦距镜头,拉远拍摄距离进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