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发现90mm镜头在拍人物肖像时,人的脸部变形很小,近似人眼观察人头部的比例,就是近距拍摄人像也不会变形,逐渐这支镜头成为人们拍摄人像的首选。
在1930年可换镜头的C型徕卡投入市场时,90mm/F4的徕卡镜头就已经应运而生了。为什么要生产这一焦段的镜头呢?上个世纪30年代,由于制作胶片所用的原料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所生产出的胶片无论在颗粒、反差、宽容度方面都无法与现代胶片相比。
由于徕卡的画幅是36×24mm,所以拍摄照片时要尽量将主题充满画面,减少制作时的放大倍率,以求画面的清晰与细腻。90mm镜头的角度是27度,对前后景物有压缩感,也就是在同一位置拍摄有着与50mm镜头不同的透视关系。90mm镜头比35mm、50mm镜头景深要短,开大光圈时主题清楚背景虚化,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发现90mm镜头在拍人物肖像时,人的脸部变形很小,近似人眼观察人头部的比例,就是近距拍摄人像也不会变形,逐渐这支镜头成为人们拍摄人像的首选。
徕卡90mm镜头
为了充分利用90mm镜头的这些特点,徕卡工厂在1935年生产了一枚很特别的镜头,就是人们现在苦苦寻找的90mm/F2.2 Thadmpar镜头,这枚镜头是四片三组结构,全开光圈的情况下,它有很大球面差,在F5.6光圈以下,不加任何滤色片的情况下,它拍出的物体边缘很柔和,中心点成像依然不错,是一枚特别的柔焦镜头。
徕卡90mm镜头中有一枚绰号大头九的90mm/F2,它产于1953年,第一批镜头镜筒身内外为铜制,份量很重光罩为外置,共生产了200枚,但这200枚镜头在徕卡厂的记录中从未上市销售,究竟去哪儿了,至今忍是个迷。
徕卡90mm镜头前后生产了十几款之多,这其中变化最大的要数90mm/F2.8。从1959年生产第一款到1990年最后一款,跨度达31年。1990年徕卡用1980年设计的一款R90mm/F2.8镜头的结构移植到了M系列上,使之成为历史上最好的一枚90mm/F2.8镜头。
适马90mm F2.8 DG DN
全新适马I系列90mm F2.8镜头,外观小巧玲珑,得益于精密的设计,它兼顾了小身材和高性能,出色的光学素质能够满足大多数题材的创作。这支镜头滤镜尺寸为55mm,体积是64*59.7mm,有E口和L口的2个版本。
适马这支90mm的“身材”真的是做到了极致的小,难以想象一支中长焦F2.8定焦镜头,竟然只这样盈盈一握?!外观上看上去简直就像一支普通的广角镜头。这样小巧的镜头,随身携带完全不是问题,喜欢长焦视角的朋友也可以拿来做挂机镜头。
整体重量295克,金属镜身握在手中沉甸甸的,很有手感。镜头的配件包括遮光罩、普通镜头盖以及“I”系列标志性的磁吸式镜头盖。
整个镜体上保持了适马“I”系列镜头的造型风格,由外到内依次是对焦环、光圈环以及对焦模式切换按钮,设计简约却不失高级感。光圈环仍然是整档有顿挫感,便于盲操,也可以调节到A档利用机身调节快门。
在卡口位置采用高强度的黄铜材料,由4颗螺丝进行固定,做工和质量以及感观均属上乘。镜头结构为10组11片镜片结构,内含5片SLD 镜片和1片非球面镜片,对于色散的控制是非常到位的。
腾龙90mm镜头
腾龙于1979年发售了第一枚90mm定焦镜头。在那个年代,微距镜头在人们的意识里还仅限于运用在文献拷贝,由于成像对比度太高,价位不便宜,使用率低,所以并不普及。腾龙提出的中长焦微距镜头构想,更加接近了摄影师们的希望,“想拥有一款能拍摄人像的中长焦镜头,如果最近摄距更近就更好了”。
当时,微距镜头以原厂100mm镜头为主,为了加以区别,腾龙另辟蹊径才选择了90mm焦段。果不其然,凭借出色手感,柔和成像,出众的朦胧效果,以及高锐画质,受到了老练的业余爱好者和独具慧眼的专业摄影师们的青睐。
直到1996年二代才出现,强调轻量化。2004年推出的第三代则是审时度势的适应数码化潮流,完成了向Di化的蜕变,而2013年一次升级则是腾龙向原厂发起挑战的信号,增加了VC防抖,引入超声波马达,对镀膜做了革命性的改进,关键是价格太具有竞争力了。
微距镜兼职拍人像还是有差别
许多人问过一个问题,买一个微距镜头兼顾拍人像可不可以?其实挺理解大家的,毕竟一个好的镜头价格不菲,兜里的银子实在有限。倒不是说,微距镜头不能拍人像,而是不够完美。
首先,微距镜头分辨率太高,成像太锐了,拍摄特写的时候,皮肤上的瑕疵会一览无余,不像人像镜头那样柔和,会让MM有掐死你的想法。
其次,微距镜头的光圈比起动辄F1.8的人像镜来说,其实还是小了,除了腾龙60微和佳能百微之外,其他微距镜头尚未引入圆形光圈技术,在背景虚化的柔和度和人像镜有差距。
第三,微距镜头容易出现跑焦的情况,挺让人头疼的,每张都要在相机上局部放大确认了才放心。
尽管有上述的原因,但微距镜头拍人像,效果还是很棒的,如果你有不错的后期技术,完全可以尝试用微距拍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