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食,在中国古代很神秘,但事实上,中国古代对日月食就已经开始有了不少科学的了解和认知,在中国的古书中很早就有关于日月食的记载,比如在《诗经》中,就记载了公元前776年8月21日发生的一次月食,而这次月食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比埃及所记载的还要早55年。
中国古代最早对月食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是我国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 ,后世称张衡为“科圣”。
中国古代对于日月食的记录一直都有,最系统、最完整的日食记录是《春秋》中所记录的由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中的37次日食。
这些日食通过后世的计算核对,有33次是完全可靠的。从春秋到清末,中国共记载了一千六百多条日食记录。
而古代天文学家对月食的记录同样很多,有一千一百多条。最早的月食记录是《诗经》中的一句诗:“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意思是发生了月食,这是正常的天体现象。
这句诗指的是公元前776年8月发生的一次月食,比古埃及出现月食记录还要早,古埃及出现月食记录是在公元前721年2月。
关于月食发生的规律和成因,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也进行了探讨,古代的哲学著作《易经》说“月盈则食”,就是认识到月食多发生在满月的农历十五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