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天文现象,中文名称:贝利珠,英文名称:Baily's beads。 贝利珠是日全食期间,食既或生光时,虽然月球将太阳完全遮掩住,但由于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日光仍可透过凹处发射出来,形成类似珍珠的明亮光点。
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在1715年第一次报告了贝利珠现象,弗朗西斯·贝利于1836年正确地解释了它。 所以这个现象就按照弗朗西斯·贝利的名字来命名。
生光以贝利珠重现的瞬间为准。在食既或者生光到来的瞬间月球边缘的山谷未能完全遮住太阳时,未遮住部分形成一个发光区,像一颗晶莹的“钻石”;周围淡红色的光圈构成钻戒的“指环”,整体看来,很像一枚镶嵌着璀璨宝石的钻戒。有时形成许多特别明亮的光线或光点,好像在太阳周围镶嵌一串珍珠,称作贝利珠(贝利(Baily Francis)是法国天文学家)。
贝利珠产生过程
贝利珠以其的闪耀夺目和时间短暂而倍受人们的关注。当窄窄弯月形的光边穿过月面上粗糙不平的谷地时,就变成一系列的小珠子。这些光斑称为贝利珠。贝利珠是日全食开始或结束时太阳光从月面边缘的山脉缝隙里透射而出形成的,持续的时间只有一两秒钟。
月球表面的山和沟星罗棋布,地貌复杂。当太阳与月球的视圆面内切时,太阳最后一道光芒将射过月面的山谷而形成各式各样的贝利珠;故,贝利珠的形状就直接反映该点(月面地区)的地貌。换句话说,月面边缘(视觉上,因为球形表面是没有边缘)的地形结构是形成贝利珠直接原因。
当时天气良好时,贝利珠不可能因云层遮挡等天气原因而造成。而在同地观测,不论用什么种底片,都有拍到这一现象,所以底片与照片的偶然性误差也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日全食的贝利珠现象只可能是月面边缘地貌造成。由珠形可知,该地必有若干较大的类似月海或环形山洼地,其间有山脉等地形阻隔,才可以形成明显断痕,进而形成了贝利珠。
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食指地球运动到了太阳与月亮的中间,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把从太阳射向月亮的光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