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详细说就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在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从古代发展至今,后人们对先辈们发现的原理加以各种研究与改善,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当代的小孔成像特点。
小孔成像特点
小孔成像所形成的那个像是实像,不是虚像;
其次,小孔位置到成像屏位置的距离除以小孔到物体的距离即为成的像与物体大小之比;
接着,成的实像与物体大小比例相同;
最后,小孔成像成的是一个倒立的且左右颠倒像。概括起来就是,形成的像是一个与原物体成中心对称的像,是实像,不是虚像。
其实早在大约两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国的著名学者墨翟又称墨子以及他的学生,做了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结果,不仅解释了小孔成像成的是倒像的原因,它还指出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性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光的传播方式有了科学的解释并在后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小孔成像
现在的一些照相机和摄影机就是利用了小孔成像的原理——镜头是小孔(大多数安装凸透镜以保证光线成像距离),景物通过小孔进入暗室,像被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显影剂等)留在胶片上(数码相机、摄影机等则是把像通过一些感光元件存储在存储卡内)。
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的实验过程
首先是准备一块带有小孔的板,然后将其放置在墙体与物之间,再透过光线对比,我们就能观察到,墙体上有物的倒影形成,人们把这样一种现象称作为小孔成像。我们将板进行前后移动,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墙体上成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也就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