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既对立又统一,是色彩最后的抽象,自1861年5月17日彩色照片以后,人们的追求就变成了彩色照片,彩色照片赋予作品更多的活力,但是我觉得颜色会产生带有个人立场的主观偏见。
黑白相片没有色彩的干扰,所表达的主题会更加突出,更加注重主体的本质,使作品更加有张力和独特的艺术氛围。
从世界上第一张黑白照片诞生的1826年至1928年第一种彩色胶片软片的研制,这100多年间为黑白摄影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突出主体轮廓形状
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最明显的分别,就是从肉眼看到的彩色画面上,把色彩抽去,只留下黑与白构成的影像。
这能令相片上的主体更突出,因为画面上其他只作陪衬之用的色彩和干扰都被撇掉了。没有多余的色彩与添加,影像更能以其真实的形式展示出来。
此时如果有足够的眼力,能够判断岀哪些事物适合于黑白摄影,就更容易拍出好照片。找一位著名黑白摄影师的作品,过去的也行,现在的也行, 好好研究一下,你很快就会发现大师作品中,主体的轮廓都非常鲜明。
这也提示我们将彩色照片转换成为黑白照片时,要通过运用色阶、曲线、加深、减淡等各种调整手段,以增强对比的手法,让照片中主体的轮廓形状更加突出、明显。
2.刻画纹理与细节
纹理是指物体给人的触感,不管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它都在吸引我们伸手去触摸。二维的照片之所以能够给人真实感,除了三维空间的塑造,纹理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照片表现的事物或环境,给人真实的纹理感,让人产生触手可及的感觉,这样的照片就容易吸引人的目光。
所以,在后期处理时,可以用各种锐化技法对照片中,需要表现纹理细节的地方进行高强度刻画,另外,要刻画纹理与细节的地方对比反差不能大,要平缓而有层次。而在前期拍摄时同应该避免使用顺光、逆光这样不利于塑造事物纹理细节的光线。
3.强调极致黑白对比
“计白当黑 ”和“知白守黑”是中国画中运用黑白关系进行创作的经典经验 。在高调照片中,白必须白透 ,黑才显得特别黑 ;而在低调照片中,黑必须黑透 ,白才显得特别的白。
在这里 ,除了黑白对比的关系外 ,黑白的相互呼应和 陪衬关系是个重要的原因,俗话说 :“有黑方有白 ,借黑 方显白”,这句话就是这个道理 。
在黑白摄影作品里,白与黑都可以是空间、是未知、是神秘,因此不必看直方图里左侧与右侧的波峰是否溢出,在照片中白与黑都可以是完全没有细节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照片的大面积细节处理成为黑白版画,仅仅是说在局部处理时要打破白与黑必须有细节的思维定式。
在后期处理时,可以大胆使用调整工具与相关命令,通过选择局部将其压暗或提亮,从而使画面更有空间感与神秘感。这种高反差的照片,可以是高调照片,以亮衬暗,也可以是暗调照片,以暗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