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比,通俗的说就是光线的反差,也可以称为光差,是摄影上重要的参数之一,指照明环境下被摄物暗面与亮面的受光比例,也就是说它由画面中的亮部与暗部比例决定的。
用相机视野看场景!
光比反映了相机高光和阴影之间的光量差异,也可以解释高光是如何转化成阴影的。图像中最亮的区域为白色阶,最暗的区域为黑色阶。在二者之间也包括高光,中间调和暗部。光线的比例越大,反差就越大,反之亦然。
高对比:又称“硬调”,是反差强烈的影调形式。高对比度的照片往往含有强烈的对比的元素,对比度大,过渡少,给人一种豪放,激昂,粗犷的感觉。
低对比:又称“软调”,是对比相对较弱的影调形式。较低对比照片缺乏最亮最暗的色调,明暗对比较弱,反差度小,给人温柔含蓄且细腻的感觉。
人眼与相机的对比度范围:
这种反差的范围叫做动态范围,也就是在特定场景中最亮和最暗区域的差别。与数码相机相比,人眼能处理更大的动态范围,并能对极端区域的细节进行局部补偿。
若高光或阴影差异超过相机动态范围,则部分高光细节会以纯白色(死白)的形式呈现,部分阴影细节会以纯黑色(死黑) 的形式呈现。同时发生,会产生高光过曝,而阴影欠曝的视觉效果。
拍摄时最重要的是确定曝光三个因素,通过合理的曝光保护图像的细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用相机的视野看场景。因为人眼和相机的动态范围差异将影响最终的拍摄结果。
光比的原理在摄影创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光比能够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在影室摄影中其地位尤其重要。
在影室摄影中,灯具的发光功率对造型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灯具,不同的灯位,其光比也不相同。对各种光型的运用即是通过调整灯位及灯具的发光功率来实现的。
影响光比大小的因素
影响光比大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光位的影响。被摄体在正面光的照明下,光比小;在前侧光、侧光的照明下,光比适中;在逆光、侧逆光的照明下,光比大。
二是光质的影响。直射光光比大,散射光光比小。
三是气候的影响。晴天光比大,阴天、下雨天、下雪天光比小。
四是季节的影响。在一年四季中,夏季直射阳光的光比大,冬季直射阳光的光比小。
五是灯具发光功率的影响。灯的发光功率大则光比大;发光功率小则光比小。
六是光源距离的影响。在使用人工光照明时,被摄对象距光源的距离近,光比大,反之则光比小。
七是在使用人工光照明时不同灯具的影响。被摄对象在聚光灯的照明下光比大,在普通照明灯的照明下光比小。
光比进行调整的方法
当被摄对象的光比不符合摄影创作的要求时,应该想方设法对光效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反射光或者加用补光来缩小光比或者增大光比。
另外,利用离机闪光灯或者机顶闪光灯对光比进行调整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使用时,应根据需要的光比去对闪光灯的功率或者拍摄距离进行调整、设定。
对光比进行调整的具体方法如下:
(1)降低反差的处理。
在直射光照明下,被摄景物光比很大,特别是当采用侧光或逆光照明时更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拍摄出的照片,画面反差强烈,暗部的影纹层次得不到应有的表现。
为了降低反差,可采用反光板、反光伞或手持闪光灯对被摄体暗部进行补光,使被摄体暗部的影纹层次得到应有的表现。也可利用被摄主体周围浅色物体的漫反射光对被摄体暗部进行照明。同时,还应注意周围环境的色彩,环境的颜色常常会在被摄体的暗部清晰地呈现出来。
(2)提高反差的处理。
如果被摄景物的光比过小,会使照片反差小,缺乏立体感。这时,可用人工光提高画面的明暗反差。在阴天,被摄景物的光比一般比较小,为了提高影像的明暗反差,可用电子闪光灯作为主光对其进行闪光照明,其亮度明显强于自然光的亮度,但照明的方向和角度都应符合自然光的照明效果,以防弄巧成拙。
透明度就是能看到背后的事物或是让背后的事物显现出来,透明度越高背后的事物越清晰,打个两个比方,比如磨砂玻璃这种玻璃虽然看起来表面很粗糙很模糊,但在用便携式透光率仪检测其透光率的时候,数值却是80%-95%。
光度是光的最基本属性,是光源发光强度和光线物体表面照度及物体表面呈现的亮度总称,光源发光强度与照射距离影响照度,照度物体表面的色泽影响亮度,摄影前,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光线的强度,即“光度”(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