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顾名思义就是要留出空白,“留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被广泛用于研究中国绘画、陶瓷、诗词等领域中。
当然在摄影领域“留白”也是一个所有人都会,但是未必都懂的构图思维。它可以给画面带来强烈的空间感和氛围感,同时还可以有效地突出主体提升画面意境。
绘画中的留白思维
这本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创作中绝妙的表现形式。例如,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留白不仅是为了画面结构更符合主体的表达意图,让空间得到有效地划分,也是为了留下空白,多出意境,给观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使形象自然生动,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这个道理。
不仅仅是绘画,艺术家们都很擅长留白。常言道“于无画处观景,于无字处看书,于无声处听音,于无心处参禅”,留白更是一种智慧。在摄影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并加以延伸。
摄影中的留白思维
留白看似简单,但难于构思。很多摄影师都认为,留白是给画面做减法,移除掉那些杂乱无章的元素,让更多的关注度聚焦到主体上。听上去蛮简单的,但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是难以掌控。这样虽然画面看上去简洁,但是没有足够的元素做支撑,缺少氛围的营造,同时也破坏了画面的叙事结构。
在摄影构图中,留白是一种思维,它并不意味着完全“空白”。它可以是一个单色的背景,也可以是简洁干净的天空、路面、水面、雾气、草原、虚化景物等等元素,最重要的是不会影响到观众的视觉,既辅助渲染画面的氛围,又凸显出主题,营造出自然舒适的观感。
刚接触摄影的朋友总是担心自己的镜头不够“广”,生怕漏掉什么,这样的结果只能让摄影作品杂乱无章,主题不明。这时候不妨“以退为进”,给自己的作品留点“白”,让观者获得更宽广的思维空间。
刚接触摄影的朋友总是担心自己的镜头不够广,生怕漏掉什么,这样的结果只能让作品杂乱无章,主题不明。这时候不妨以退为进,给自己的摄影作品留点白,让观众获得更宽广的思维空间。
我们很多人像摄影爱好者都了解一些摄影构图的基本形式,例如黄金分割构图、三角形构图、对角线构图、对称式构图,这些基础知识无论是摄影师还是普通的摄影爱好者都是应该了解并熟练掌握的。
用留白创造秩序
“留白”恰恰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构图智慧。我们总是试图将所有要素都纳入到图片中,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没有“中心”,没有“重点”,似乎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记录。
摄影师的真正的功力体现在留白的配比上。留白所产生的组织形式的规律性,使得画面结构简单易懂,视觉效果井然有序,编排简洁,让整体感更强,使整个画面更有呼吸感和延伸感。这就如同廉价的自助餐一样,一定要把盘子装满才能体现便宜大碗的超值感,而高级的料理则是肯花费心力营造食器空间与食材质量之间的和谐之美。
大面积留白的写意效果
在构图中,留白面积大于主体区域的占比时,将给人带来更多的遐想空间,作品的表达取向也会出现细微的改变,使画面效果更加倾向于写意,这是很多充满意境的摄影作品中经常见到的,常言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事实上,对于摄影师来说,相比于留白的技巧,更考验的是我们的想象力。所以当你再拿起相机,绞尽脑汁地思考应该如何布景,该遵循哪些原则时,不妨化繁为简,将剩下的空间就交给观者遐想吧!
承载式留白的写实效果
留白的重点就在于如何“留”,有时我们并不需要太多的留白,只需要将物体和场景的反差表现出来,就可以了。写实与写意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如果留白的区域相比于主体的占比更小,那么留白的作用会更多地倾向于写实。此时,画面中的留白更多地是起到承载主体的作用,通过反差强化主体的存在,这样做还能使周边的景物与作品完全融合,使作品更具层次。
结语
好的留白几乎都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与被摄体进行直接的沟通。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则需要我们在拍摄中反复地琢磨与练习,毕竟审美是无法固定的,构图也不能被规则所局限,方法也仅仅是一种提高的方式与参考,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才是提升自己的必经之路,这也是摄影的乐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