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多元素是摄影中一种难度相对较高的表达形式。在此类题材中想要拍出好的作品,关键是通过构图使画面乱中有序。
构图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要考虑到被摄物的环境和你要表达的含义,构图没有固定的公式,也没有任何规则可言,但是可以利用场景中以色彩、形状、位置、形态、特征等元素的反差思维,划分主体区域并把握画面结构。
空间与尺度的反差
在摄影中,空间关系是一个很微妙的存在。各个物体的间距和结构的把握没有量化,但仍可以在各个元素的交错中可以看到一定的规律。通过运用场景元素自身的尺寸特征及透视效果,元素越大所产生的视觉关注度也就越高,可以获得主体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对比关系。
当然我们可以根据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将相似的主体以不同的空间尺度进行排布,形成视觉空间的层次感,使杂乱的画面变得繁而不乱。
通常,更靠近我们的元素会叠加或者遮挡更远处的物体,在大脑的反馈中,将在两者之间产生前后的位置关系,使观众在真实世界中有一种距离,区分出更加接近我们的主体,以及距离我们较远的陪体,让视觉层次形成主次的同时,使画面更具立体感。
不同形态之间的反差
“疏”能够产生放松有序的空间感,反之“密”能营造紧张与厚重感,当画面中同时包含疏与密两种类型元素的时候,将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视觉层次与结构,使其更好地划分主次关系。
不仅仅是“疏”与“密”,运用“虚”与“实”的反差,也能使画面的空间与层次感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且画面的主体得以凸显,形成一种意境,使影像的层次更加丰富。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们通常可以采取大的光圈或者调节与物体的距离来控制景深。
影像指拍摄对象留在胶片上的正像或负像。被摄体通过摄影机镜头形成光学图像,聚焦在摄影机里的胶片上,通过曝光形成潜影,再经过冲洗,在胶片上形成由银粒或染料组成的被摄体负像,负像经过复制在正片上便得到正像。
虚实的反差效果我们也可以通过动静对比的方式实现。让画面中同时存在静止与运动的物体,通过静止主体的实和动态模糊主体的虚,形成两者不同状态的反差,表现画面的主次关系。
影调与色彩的反差
运用影调的明暗反差关系,加强光影对比,用阴影掩盖画面中需要弱化的区域,使拍摄对象更加突出。配合有效的留白,留出想象的空间使其简化场景,让画面具有延伸性和呼吸感,同时也能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临场感。
摄影影调来源于音乐,来源于音乐中的术语,是因为摄影这种利用光影变化而构成的画面更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视觉上的节奏与韵律。而对摄影作品而言,“影调”,又称为照片的基调或调子。指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和色彩的色相明暗等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使欣赏者感到光的流动与变化。
颜色可以赋予照片强烈而准确的情感,使照片呈现出多种风格,层次更加丰富,同样也可以利用反差,简化场景强化主体。颜色分为“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三个属性,根据这三种特性,可以将颜色分为许多种。
我们可以根据色彩的色相特征,使用互补色与对比色,划分元素之间的主次关系。也可以调整色彩的明度,通过色彩的明暗反差,产生色彩层次,让主体更加突出。另外,色彩的高低饱和也是形成反差的不错手段,将场景分割成不同部分,让差异突出主体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