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2018年底美国上映,西班牙语,黑白摄影。导演阿方索·卡隆,墨西哥三杰之一。在2019年奥斯卡金像奖上,《罗马》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和最佳摄影等大奖。
《罗马》中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并且摇和跟交替使用,使观众绝不感到枯燥。最经典的长镜头出现在结尾处,保姆海水中救人,长长的侧面跟拍镜头,从岸边直到水里,海浪一下下打过来,到最后回到岸边全家人拥在一起,太阳从人们背后照过来,整个画面在充满剪影一样美感的同时,也预示着人物未来的命运。
电影赏析
与导演阿方索·卡隆以往的影片不同,《罗马》是导演根据自己童年的故事改编的。他也亲自参与了拍摄和指导拍摄,因此这是一部独具个人情感与风格的影片。
《罗马》中的克莱奥是以阿方索·卡隆小时候的女佣波莉为原型,在这部电影也以她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从细节处打动观众。克莱奥在影片中表现得不仅仅是一个女佣,同时更像是家庭的一员,她深爱着这个家庭。但她与雇主之间仍然有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阶级鸿沟。直到影片的后半段,女主人与克莱奥相似的不幸遭遇使她们之间的种族、阶层、社会地位的隔阂逐渐模糊了。
影片中的男性形象都有着过分夸张的雄性表达而两位女性形象毫无疑问都是伟大的,她们的身上都有着一种坚忍不拔的安静的力量。面对背叛和抛弃,她们都曾一蹶不振,也曾不被理解。但是最终她们都挺了过来。无论是什么人种,什么阶级,每一个母亲都一样,面对孩子,她们永远会选择坚强。我觉得这是导演想要表达的,《罗马》不只是献给他的波莉,也是献给所有的母亲。
视听分析
听觉:全片无背景音乐是本片的一个特点,但却并不让人感到乏味。环境音处理得十分细致到位,巨浪的震动几乎有4D感,极其细腻的场音,给人一种接近真实的震撼。
视觉:
1影片采用非常美丽的黑白影调,并且这种黑白不是对比强烈的黑白,而是一种中间色调,给人平静柔和的视觉感受,就像回忆一样在荧幕中缓缓流淌出来。
2影片的构图大多将人物放在中央或三分之一处,给人视觉上的稳定感,同时也凸显了主体。
3本片基本采用自然光光效,给人真实的生活感,也使画面更加生动。
4影片多采用全景镜头,很好地交代了环境以及人景关系。在个别场景使用增加了空间感,同时也客观地展现了克莱奥所处的环境,给观众一种旁观者的感受。
5在镜头运动方面,影片中采用了摇镜头、轨道平移、固定镜头者三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摇镜头,它在片中起到了介绍环境、主体转换、主客体视角转换等作用。
6长镜头也是本片最为显著的拍摄手法,通过长镜头更好地再现了克莱奥所处环境的原貌,给人一种连续性和真实感。同时,平稳缓慢的运镜,也和克莱奥沉稳安静的性格相符合,渲染了影片的情绪和氛围,一种平静之中隐隐的压力。
导演在影片创作中对镜头内部的调度手法是十分风格化的,也是富有功力的。阿方卡索隆在大量长镜头营造的回忆时空里对演员、场景和摄影机都进行了出色的安排和调度,它们共同构成了银幕画面,在观众脑中安置了一双“克莱奥之眼”,并以克莱奥——一位善良、坚韧、充满母性光辉的女性的视角完美地叙述了整个故事。下面我将举例具体从演员、镜头和场面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摄影机的调度创造了一双无形的眼睛
影片以克莱奥为中心的视角不是完全的第一人称,也不是完全的第三人称,是导演通过调度摄影机将观众置于与电影主人公相同的角度产生的切身体会。
例如接下来这段克莱奥在街上追孩子的片段,前面分别用远景、中景跟拍她长时间的寻找,都是客观镜头,将克莱奥放置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中,甚至让观众有时难以在画面中找到她,反映出她卑微渺小的身份,嘈杂的环境音表现出她内心的焦急。
这个段落最后一个长镜头中克莱奥停住在画面左侧,摄像机随着她的目光向右摇,此时画面由客观视角转换为主观视角,观众所见即可莱奥所见。她看到了男主人与他的情妇。导演这么做是为了突出这个情节,与这个事件对人物的心理冲击。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克莱奥的主雇带着她去买婴儿床的长镜头段落,镜头先拍摄她们所处的室内环境,是一个全景镜头。紧接着外面传出暴乱的声音,摄影机也跟随着人物的关注点由室内转向室外,切换到全景镜头。
摄影机的运动交代了人物所处的危险环境。并且导演没有选择更加清晰地展现室外的暴乱,而是通过摇镜头从室内拍摄室外的窥视视角。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连续的镜头保持了时空的完整性,给人真实之感。
紧接着画面回到主体,克莱奥与主雇站在窗边的画面,是一个中景镜头,说明视角的主体依旧是克莱奥。此时一帮暴徒冲进店内,画面也随克莱奥的视线切至暴徒们。摄影机从右向左摇,扫视店内。突然一把枪从右侧入画,是一个中近特写镜头,此时枪是失焦的,观众无法得知枪的主人。
直到画面向右摇,慢慢变成一个中景镜头,焦点也清晰地对准了主体——克莱奥的前男友。此时观众恍然大悟。导演如此安排,在保证摄影机视角以克莱奥为中心的前提下,展现了情节中变化的重点,摄影机更具指向性。不同的景别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应,造成不同的节奏。同时使影片剧情的叙述、人物感情的表达、人物关系的处理更加具有表现力,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二)长镜头内场景的调度营造了人物眼中的环境
整个影片的场景有墨西哥城的街道,索菲亚一家的房子,沙滩、大海与游乐场,安静、广袤的天空以及天空中划过的飞机,院子里永远冲刷不完的狗屎。
导演运动各种不断出现的意象塑造场景。除展现墨西哥特定的自然风貌外,还体现出社会风貌与时代特征。一些特定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例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狗、狗屎、飞机、汽车······使主题更加深入。
女主人索菲亚带孩子们和克莱奥去度假,表面上是度假,但实际是给她的丈夫回家拿取他自己东西的机会。索菲亚也借这次机会和孩子们宣布他们失去父亲,被他抛弃的真相。
下面这一段长镜头便发生在索菲亚袒露事实之后。可以看到他们处在一个游乐场之中,前景是垂头丧气的一家人,克莱奥是站着的,面向那家人,而在画面中占据面积最大的是中景的一个螃蟹,它位于人物的背后,却更像是在人物头顶,背景却是一堆新婚夫妇。
这样的场景构成极具讽刺意味,身后的螃蟹预示着未知的危险,新婚夫妇与失去丈夫的一家人更产生了强烈对比,凸显出人物命运的不幸也在对比中讽刺了婚姻的虚假。
《罗马》的开头和结尾也出现了类似的象征符号,影片刚开场,银幕完全被水冲沙庭院地板的画面所占据,水中倒映着一小块天空,一架飞机正从上面飞过。
同样影片的最后也出现了飞机飞过天空的画面,当克莱奥走上楼梯,镜头也跟随着她缓缓升起,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广阔的天空。从水中倒映的天空到真实的天空,开头与结尾的呼应是整个故事的升华,也是从作者的回忆向现实主义的升华
(三)长镜头内部灵活的演员调度
《罗马》中大篇幅的长镜头段落包含了演员的动作和运动,导演在画面内部灵活调度演员在场景中的位置,巧妙安排演员的动作,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观众在以人物为中心的镜头中会关注演员数量的增减、位置的变化、自身的移动,好的演员调度是导演对观众视线的引领。
下面这个长镜头是克莱奥在天台洗衣服的片段:她一边洗衣服一边有些自嘲地哼唱着“我生来就是穷人……”人物这时处在一个背景较为饱和的全景画面的中央,略显渺小。在观众视线的聚焦下,她的唱词与整个画面的构成塑造了一个卑微但对现状很满足的底层人物的形象。
这时女主人的两个儿子从楼下跑了上来,玩追逐游戏。克莱奥闻声望去,镜头也随人物视线缓慢地摇,刚刚入画的两兄弟被安排在画面的右后方,与周围的环境几乎融为一体,克莱奥转头望去的动作起到引导观众的作用,此时观众的目光都关注在俩兄弟身上。
然后哥哥向画面的另一侧移动,同时镜头也跟着向左摇。直到他们在画面左侧站定。这个时候可以清晰地看到兄弟俩拿着玩具手枪想偷偷“杀掉”对方。两个孩子的行为体现出与他们年龄不符合的残忍。接下来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争执,哥哥走了。
镜头跟随弟弟继续向左移动,生气地在石板上躺下装作自己已经死了,弟弟的一系列行为,他拗气的方式体现出他的幼稚天真,而后克莱奥放下了手中的活,从右边入画,躺在了画面的左侧也装作自己死了。女佣的行为是她对孩子的呵护,也体现出他们之间关系的亲密。
画面当中演员的调度同时也可以形成构图的变化,产生象征隐喻的效果。如影片的最后,克莱奥与主人一家去海边度假,段落开头的画面是比较散乱的站位,光源在画面中央,人物处于逆光中。
后来女主人提出要离开一小会儿,哥哥和妹妹在玩耍当中却由于海浪太大溺水了,不会游泳的克莱奥下水将两个孩子救了上来。这一段长镜头是影片中演员调度最令人称奇的。
成功救了两个孩子的克莱奥上岸后瘫坐在沙滩上,这时其他人物从画面左侧冲进来,一家人拥抱在一起,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所有人物相互依偎,以克莱奥为中心,形成一个金字塔的构图,象征着他们与克莱奥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甚至消除了主仆阶级关系。光源从金字塔中央穿透出来,给人带来希望,同时也预示了他们即将迎接的新生活。
《罗马》的长镜头是缓慢的、流动的、窥视的,尽管片中大部分镜头摄影机的位置都与克莱奥相距甚远,观众还是能观克莱奥之所观,感克莱奥之所感,这与导演在长镜头内部的种种调度手法是紧密联系的。
“克莱奥之眼”是私人化的产物,是阿方索卡隆在半自传式的记忆影像里模拟女佣人的身份,它生长于片中人物的身体上,生长于导演的回忆里,也生长于观众的主观感受中,因此这双眼睛又并非纯粹私人化的。它虽然只是描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但它同时也是时代的片段。
在影片《郊游》中多数长镜头均以固定镜头进行拍摄,画面内部的运动也保持着较慢的节奏或是静止。例如在影片开场和结尾,镜头固定,坐下梳头和驻足观看的动作在画面中被展示了长达几分钟的时间,在这类镜头中,画面不再进入任何信息,观众和画面中的人物一同经历时间的流逝。
侯孝贤作为世界著名的华语电影导演,其电影对主题的把握与艺术表现手法的呈现,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研究侯孝贤的电影,长镜头的运用就是一个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而在《悲情城市》这部作品中,其长镜头的运用尤其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