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城市》长镜头的运用

2023年5月3日电影影评评论86阅读模式

侯孝贤作为世界著名的华语电影导演,其电影对主题的把握与艺术表现手法的呈现,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研究侯孝贤的电影,长镜头的运用就是一个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而在《悲情城市》这部作品中,其长镜头的运用尤其具有代表性。

在影片长达两小时三十七分钟里,有很多运用的很经典的长镜头,从《悲情城市》来看,他的长镜头美学具有静止、隔离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也成为侯孝贤电影中个人风格的标签。

《悲情城市》的主题意蕴与长镜头

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取材于1947 年台湾的“二•二八”事变。从1945 年台湾光复,到1949 年国民党逃至台湾,短短4 年的时间,台湾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变化。

导演选取林家家族的兴衰故事,是为了看取一个大的时代———由一个家族所经历的兴起到衰落的过程来展现台湾社会所历经的变化以及被时代风云所席卷的普通人的命运。

剧中林家的三个兄弟,性格各异,但都是社会底层最平凡的小人物。在“二•二八”时期,三人的命运都被改变。文良因被严刑拷打而发疯,文雄与黑社会斗殴而惨死,文清援助爱国青年而被捕。

影片就用一个小镇人家的命运变迁,影射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历史的无情。侯孝贤擅于用长镜头来表现普通人具体的生活形态,这是导演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种静默的观察视角,这也使得他的电影切实贴近于生活日常以及人物命运本身。

也正因此,在《悲情城市》中长镜头的运用不仅表现了侯孝贤“旁观”的身份,还表现了他对于小人物命运的凝望与关怀。长镜头无疑是侯孝贤电影的独特表现手法,158 分钟的《悲情城市》全片200 个左右的镜头,每个镜头平均时长40 秒,个别长达3 分钟以上。在他的电影中,看不到我们常常在商业电影中看

到的华丽特技,他仅仅只是用用长镜头娓娓道来的讲述给观众。正如安德烈? 巴赞所说,“今天,我们重视的是题材本身……因此,在主题面前,一切技巧趋于消除自我,几近透明。”在《悲情城市》中,侯孝贤对长镜头的运用具有鲜明的个人印记,主要呈现出静止、隔离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都体现了侯孝贤运用长镜头表现影片主题与营造意蕴的高超手法。

文清第一次入狱开庭

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

镜头时长:5分03秒

所在位置:01:44:20——01:45:23

在影片1小时44分20秒,文清第一次入狱,固定镜头,低角度,摄影机从监狱牢房门口朝里拍,狱警打开牢房门,传唤两个狱友开庭(其实就是等于枪毙),文清侧身坐着,一脸茫然、紧张的看着狱友,接着狱友起身穿衣,与人拥抱握手告别,一切都在平静中进行着,没有喧哗和过多的肢体语言,并且镜头前景始终被狱警的身体占据了一小部分,似乎也在暗示着这两个狱友即将被枪毙的噩运。

接着镜头一转,文清坐在铁窗下,突然画外传来两声枪响(暗示刚被抓去的两个狱友被枪毙,注意文清是听不见声音的),接着狱警在画外大喊“林文清开庭”——这声音简直是惊心动魄,随后文清起身,像之前被枪决的两个青年一样穿上衣服,坐在地上的狱友起身和他拥抱,然后被带走,镜头一直对着铁窗拍(如图四)。

而此时观众的心情或许和文清及他的狱友一样压抑、沉重,不知文清此次离开的命运是否也会和刚离开的两个狱友一样,“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观众似乎都怕听到接下来想起的枪声,也都为文清的命运担心。

接着,文清被几个狱警押解着走过冗长的监狱长廊,监狱的长廊拉长了他的背影,观众看不到文清的表情,只能听到狱警沉闷但又恐怖的脚步声音。观众一定想知道接下来文清会不会被杀害,但这时镜头一切,观众却看到阿文清一家在吃饭。文清的命运如何我们仍然不得而知。

导演对文清入狱这场戏的长镜头设计、表现简直让人叹服。固定镜头、低角度机位拍摄、再加上沉闷的长镜头设计,合理的人物调度以及对监狱牢房独特环境的巧妙利用(比如监狱铁窗、长廊)等都使得镜头画面内外的信息量很丰富,影片氛围压抑、凝重,让人越发觉得在政治运动的惊涛骇浪中,生活中的普通人民原来是如此渺小,他们的生命可以让人如此的肆意玩弄,并且一切的悲剧都是在这么看似平静、沉默中发生的。这种平淡、含蓄甚至有点枯燥、呆板的固定机位的长镜头用在这里恰倒好处,本身就是最平稳的镜头语言,镜头里的安静、沉默、平缓,却反衬出了镜头外在空间里的波涛汹涌。

宽荣死讯传来

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

镜头时长:01分54秒

所在位置:02:25:50——02:27:44

另一次是影片的2小时25分50秒,宽荣死讯传来。还是固定镜头,低角度机位,已经结婚并生有小孩的宽美正在卧房中端着碗,拿着勺子在喂小孩吃饭,这时,文清慢步走了进来,神色凝重的递给宽美一封信。

宽美看完,呆呆的看了看孩子,然后把信扔在地上,继续喂小孩吃饭,然后,过了一会儿才慢慢表现出哀伤的神情,掩面而泣,她紧紧得抓着文清的手臂小声哭泣,发出痛苦的声音,与旁边玩耍的孩子发出愉悦的喊叫声一起混杂在一起。

信件的内容不像影片之前的书信都有字幕提示,但是我们通过后面的插叙可以知道,那是告诉她宽荣去世消息的信件。

导演在这场戏里并没有安排宽美在看完信后,情绪失控,失声痛哭,失手打破饭碗,而是让她继续喂小孩吃饭,在看似平静的画面里却分明是宽美的悲痛欲绝。

这样的安排可能更加真实,更加能打动人。这是因为,人在面对至亲、或者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人的不幸的消息时,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难以相信或者难以接受事实,然后大脑思维就会短暂停滞、空白,这就需要时间说服自己让自己去勇敢承认、面对事实。

导演这样的处理也仿佛告诉观众,在生活中,一切至乐、至痛原来都是如此静静地、淡淡地在生命中流过,生命亦是如此。

在这场戏里,导演又是设计了静止、沉默、呆板的固定长镜头,同样是看似平静的镜头里却又蕴涵着让人压抑、无可释放的气愤、悲伤、惆怅、悲情。

或许世界上最惨烈、撕心裂肺的伤痛,并非情事,而是在历史和政治的运动旋涡中,普通人的渺小无力,对悲剧命运无从抗拒、无所适从,即使是像文清,宽美这般温柔,善良,与世无争的人也不可避免的被卷入政治运动的旋涡中的悲剧命运。无疑,静止长镜头在这里的运用更是加强了这种普通人的无奈、悲哀、悲情。

一家三口最后的合照

一家三口最后的合照

可以说《悲情城市》是长镜头运用的典范,影片具有时代厚重感和历史沧桑感的情节的推进通过长镜头自然、真实的贴近了那个时代的现实和生活的原貌,同时生活中琐碎的家常细节、时代标志没有被忽略,但静止、始终和演员保持一定距离的长镜头设计又在演员和表演之间,观众和银幕之间形成一种距离感,基调沉默而冷静,让观众有足够的空间去进行独立思考。

长镜头电影

长镜头一般是指影片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不间断拍摄的完整镜头,有些作品甚至已经做到了全片一镜到底,比如著名的《俄罗斯方舟》,导演用整整90分钟的长镜头,展示俄国宫廷的华丽景象。

长镜头电影
《俄罗斯方舟》长镜头下的美学创作特征

2002年,俄罗斯拍摄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一镜到底”的电影《俄罗斯方舟》,由俄罗斯著名导演索科洛夫执导,采用了99分钟的长镜头,见证了跨越200多年在圣彼得堡发生的历史场景。

《俄罗斯方舟》长镜头下的美学创作特征
《鸟人》电影十二处特效剪辑

2015年拍摄的《鸟人》电影片长119分钟,但电影中故事的总时长明显不止2个小时,所以在所有有时间跨度的情节点,或者不可能通过调度完成的时候,都用到了特效剪辑。

《鸟人》电影十二处特效剪辑

  •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本站原创以及互联网统一发布,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