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英山,有鸟焉,其状如鹑①,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②,可以杀虫。
【注释】①鹑:即“鹌鹑”的简称,是一种鸟,体形像小鸡,头小尾短,羽毛赤褐色,有黄白色条纹。雄性的鹌鹑好斗②疠:癞病,即麻风。
【译文】英山,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鹌鹑鸟,是黄身子而红嘴巴,名称是肥遗,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麻疯病,还能杀死体内寄生虫。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神兽——肥遗。它既像蛇又像鹑,长着一个脑袋,两个身体,身上有六只脚和四支翅膀,只要它出现,就预示着会发生大旱。
有“山海经”学者研究后发现,肥遗竟和一种“地表效应飞行器”很是契合,它很可能是远古外星人的“地表效应飞行器”,而所谓的“见则大旱”其实是说肥遗飞行器燃料燃烧后排放的尾气导致局部高温。
关于肥遗,《山海经·西山经》中曾记载:“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
《山海经·北山经》也记载:“浑夕之山,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大意也就是说,太华山和浑夕山上,生活着一种奇兽,名叫肥遗,它有一个脑袋,却有两个身子,六只脚,四只翅膀,只要肥遗一现身,就很可能会发生旱灾。
然而,肥遗除了是一种怪蛇外,它还是一种“鸟”。《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又西七十里,曰英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对此,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是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人所写的,所以往往对同一事物,会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导致描述也不完全相同。因此,不应该把一些不同的描述删除,而应该把它们互补综合起来,如此才可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完整的描述。
也就是说,肥遗应该同时具有“蛇”和“鹑”的特征。而关于《山海经》中的蛇,大都有一个共性:只要有蛇的地方,大都是有水,山中多金玉等矿藏,而这很可能是某种暗示——蛇或许是远古外星人在地球开采矿产时所用的某种水上运输工具,因此有蛇的地方都会有矿藏。
而肥遗很可能也是这种运输工具,但它又被称为“鸟”,就说明它能飞离水面,但肥遗在大多数时候是“蛇”的状态,也就是说它能飞,但其实飞不了很高,比如离开水面几十厘米,再加上浪花飞溅,人们很难分清它是在水面上航行还是在空中飞行。这也是为何大多数记录员将肥遗记载为蛇,但其中有一位记录员却看见肥遗离开水面飞行,因此便称它为“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