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两千四五百年以前,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墨经》中有这样精彩的纪录:“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经说下》解释:“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词语解释
这里的“到”古文通“倒”,即倒立的意思。
“午”指两束光线正中交叉的意思。
“端”在古汉语中有“终极”,“微点”的意思。
“在午有端”指光线的交叉点,即针孔。物体的投影之所以会出现倒像,是因为光线为直线传播,在针孔的地方,不同方向射来的光束互相交叉而形成倒影。
“与”指针孔的位置与投影大小的关系而言。
“光之人,煦若射”是一句很形象的比喻。
“煦”即照射,照射在人身上的光线,就像射箭一样。
“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是说照射在人上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下部;而照射在人下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上部。于是,直立的人通过针孔成像,投影便成为倒立的。
“库”指暗盒内部而言。“远近有端,与于 光”,指出物体反射的光与影像的大小同针孔距离的关系。物距越远,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
这样的描述,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
墨子在光学方面的研究远远不只停留在小孔成像上,据《墨经》中记载:墨子首先探讨了光与影的关系,他细致地观察了运动物体影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题,即影子不参与运动。
随之,墨子又探讨了物体的本影和副影的问题。他指出,光源如果不是点光源,由于从各点发射的光线产生重复照射,物体就会产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点光源,则只有本影出现。
接着,墨子又进行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墨子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也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2023年6月25日 上午8:56 1F
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科学家,其提出的“兼爱”思想和反对战争的主张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墨子也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进行过小孔成像实验,这被视为古代光学实验的首次尝试。
小孔成像实验的过程是这样的:在某个黑暗的房间中,墨子在一面墙壁上开了一个非常小的洞,洞口通过这面墙壁对着房间外面的光源。然后,他在对面墙壁上放置了一面白色的屏幕,使光线通过小孔后聚焦在屏幕上。
结果,他发现在屏幕上投射出来的是一个倒立的、虚像的景象,这个景象的大小和形状与原物体非常相似,这也被称作“小孔成像”。
这个实验在古代光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首次揭示了光的直线传播、光通过小孔会聚焦成像的原理,为后来的光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墨子还用这个原理认识到了万物皆有真像的道理,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可以通过类似小孔成像的方式影射于物体背面上的真正存在。这也被称为“墨子的光景观”。
墨子的小孔成像实验成为了世界光学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后世的光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